央媒看太原丨央视“探秘”太重装备生产线
5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在“五一”假期特别报道“生产一线向“新”而行·穿越生产线”中,在太重集团探秘重型装备生产线。
报道称,始建于1950年的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近年来,工厂设备和工艺逐步更新换代,多数生产已经实现了高端化和智能化。
报道介绍,大部分重型装备零件制造从一块钢板开始。在太重集团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的下料车间,刚刚送上切割台的钢板,首先要做的是,在每个被切割出来的零部件的位置上喷涂二维码,作为这个零件唯一的身份标识,在后续生产中可以精准地判断这个零件在产品中的具体位置。
钢板的切割是利用等离子弧或激光的高温将金属熔化,再通过高速气体把熔化的金属吹走,全过程都是由电脑控制自动完成。在完成切割后,会有AI机器人通过3D视觉识别系统执行分拣作业。1500公斤以内的零件都可以实现毫米级分辨,并且在后续4000多个生产路径中,准确地为每一个钢板零件选择自己的生产路径。不同外形尺寸的零件会由码垛机器人分拣到对应的料筐里,通过AGV运输小车,运送到指定的货位。这些零部件在离开下料车间之后,还会进行智能焊接、涂装等一系列工序,最终进入加工装配联合厂房总装。
报道中,国内首台220吨级混合动力矿用卡车一次能装载将近240吨货物,再加上自重能够达到400吨重左右。仅车轮的直径就达到3.6米,比一层楼房都高。它采用了现在电动汽车上流行的“动能回收”装置,每年可节约60万元以上燃油费,减少200吨以上二氧化碳排放。
报道中,一台智能物料搬运机器人将一块钢板通过电磁吸起来送到切割台上,在吸起这块钢板之前,机器人已经通过吸盘两侧的摄像头识别了这块钢板的大小并且和电脑进行比对,确认了大小和重量之后,会匹配一个恰到好处的磁力把钢板吸附起来。这个磁力必须要恰到好处,磁力小吸不起来,磁力大有可能会一次吸起两块钢板,造成安全隐患。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每一块钢板在切割之前已经由电脑进行了排版,把各种形状的零件尽最大可能铺满钢板。钢板的套料图几乎全部占满钢板,一块钢板最多能排布300多个零部件,原料利用率最高能达到95%。
这个生产线上最小的零件重达8公斤,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二维码。在车间,不仅零部件上有二维码,在厂区的地面上也密密麻麻贴着许多二维码。这些二维码是无人运输小车识别路径的专用二维码。
生产线上特制的无人运输车最大载重能达到5吨,相当于一台小型货车的载重量,充一次电可以24小时不停地运送零件。正是得益于企业高端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报道称,山西正在通过提升重点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并州新闻 李晓并
《大国重器》用精细镜头拍出“工业制造之美”
用高清影像记录中国新时代工业成就
一眨眼,轰轰烈烈的上世纪90年代过去了,时光进入了新千年。科技的发展以及自动化流水线的大规模应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这一时期,尽管如《金牌工人》《东方大港》《百炼成钢》《王进喜》《农民工》等以工人为描写对象的影视作品仍不在少数,但整体上呈现平庸之态。
2007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搞得人心惶惶,然而,人们同时惊讶地发现,中国经济居然保持了8%的高速增长,堪称奇迹。2009年,肖红霞、彭春霞、黄冬艳、邱小院、李春英、邓涛、曹彬等七名年轻的外地来深圳务工人员的照片和简短故事被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一夜之间,他们的笑容传遍世界。《时代》杂志还把当年“年度人物”榜单上唯一一个获奖群体颁给了“中国工人”。显然,此时的中国工人已在朝向高精尖的大国工匠之路上奋勇前行。纪录片《大国重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进城大潮】
《外来妹》
戏里戏外,都是时代的影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进一步开放,人员流动增加。进城打工,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他们从农民或者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工人群体的一分子。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成为来料加工和进出口贸易的重镇。在“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共识中,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创业者云集广东,而本土的文艺创作者们也敏锐地发现了“外来工”这一新鲜题材。1990年,导演张良拍摄了一部名为《特区打工妹》的电影,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外来女工为主角的电影。1991年,由广州电视台摄制的10集电视连续剧《外来妹》也把目光投向这一群体,主题曲《我不想说》随着剧集的热播而红遍大江南北。
《外来妹》塑造的外来务工者形象非常立体:六个从北方农村赵家坳来到广东打工的女子,性格各异,经历不同,最终也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有人经不起金钱的诱惑,走上不归路;有人与本地人结婚,留在了广东;有人又回到了赵家坳,因为感觉“金窝银窝好不过自己的狗窝”……其中故事最为精彩的,是聪明能干的赵小云(陈小艺饰),她从工厂小妹一路干起,做到拉长助理、拉长、生产主管,最后返乡为政府创办工厂并担任厂长,是“打工妹”中的佼佼者。
“被生活感动了”,是该剧导演成浩创作该剧的初衷,“当时广东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很多新鲜事物。外来工们进入珠三角,探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有付出、有得到,也有‘得不到’。”饰演“赵小云”一角的陈小艺,当年每集片酬仅200元。剧集播出17年后,成浩与陈小艺在广州番禺再聚首时,成浩忆起往事:“当时整个剧组的预算只有50万元。我们找到陈小艺,她问我拍这个片子‘给多少钱啊’,我说:‘我是导演,片酬最高,250元一集,你怎么也得200元一集吧!’”没想到,陈小艺当时一听就犯了愁:“啊?中央台找我都给300元一集呢……”
不过,从筹备之初,导演成浩就对《外来妹》抱着极大的信心:“当时跟陈小艺、汤镇宗他们几个演员签约的时候,我就许诺说,这部戏一定会红,你们可以通过这个戏出名……这样来诱惑他们。果然,《外来妹》后来拿了飞天奖一等奖。它确实是好,我还是心中有数的(笑)。”
放在时代大背景来看,《外来妹》的走红实属必然。有数据统计,1988年各地南下广东的外来工人数突破百万, 到上世纪90年代末突破千万。1989年从河南新野县来到广东打工的王馨,就是这千千万万外来工里的一员。与《外来妹》中的情节相仿,王馨跟随村里大队组织的“打工队伍”乘坐绿皮火车一起南下,之后进入东莞一家玩具厂。王馨对羊城晚报记者回忆说:“最不习惯的是饮食,因为我们在河南是吃面食的。”她的居住环境也跟《外来妹》中的宿舍场景相差无几。好在辛苦总算有回报,工作第一个月,王馨就拿到了200多块钱的工资,数额是在河南老家的两倍多。
第一个春节,王馨攒了800块钱给母亲;1992年,她升任组长,月工资也涨到450元;1993年,王馨跳槽成为另一家工厂的车间主任,月工资有800元;1994年,她到了东莞厚街的一家珠宝店工作,月工资为1500元。在几年的打工生涯里,王馨学会了粤语,自学了电脑、会计,还考取了初级会计证。
1997年,王馨拿着辛苦积攒下来的几万元,与同在广东东莞打工的兄长和弟弟等人一起开办了一家贸易公司,实现了从一个普通打工者到企业创办者的转变。2005年,王馨回到家乡新野县投办新厂,仅2017年一年,就给老家缴纳利税5200多万元,她也在2013年和2018年两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跟《外来妹》中的赵小云一样,王馨从一个普通打工妹,逐步实现了人生的飞跃,书写了自己的奋斗故事。
“《外来妹》里的赵小云,好像就是我的故事。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打工妹。”王馨说。
【时代新声】
《大国重器》
纪实风潮,展大国工匠风采
2013年,高清工业题材纪录片《大国重器》面世。纪录片创作者们将镜头对准了装备制造业中处于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的产业工人,真实展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梦想。总导演刘宝恒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要把这部颇为“硬核”的片子拍得接地气并不容易:“工业题材片历来都是不好拍的,一来场景多是工厂车间,二来跟许多观众的日常生活还是有点距离,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为了让观众看得懂、喜欢看,刘宝恒及其创作团队一方面主张用精细的镜头拍出“工业制造之美”,另一方面注重强调人物及情感:“人物故事和制造故事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基本创作方向。”
《大国重器》推出后,不仅收视率高企,而且备受好评,一贯挑剔的豆瓣网友给出了8.8分的高评价,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也获得了骄人的点击量。这让刘宝恒有点意外:“我们央视财经频道出品的优秀纪录片不在少数,但《大国重器》在当时还是创下了央视二套有史以来纪录片收视的新高。”现在回头看,他总结道:“不拍这个片子,我们也不知道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年轻人看了这个片子,自豪感被激发了,在工业领域埋头苦干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是振奋。”
创作过程中,刘宝恒也深深震撼于工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技术水平:“上海电气有个女焊接工程师叫刘霞,她带领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团队克服了异种钢转子焊接这一技术难关,使得每根转子可节约成本100万元人民币。这种焊接工艺本来只有德国人懂,刘霞团队攻克后,焊接效率还远超德国人,西门子公司的专家也感叹‘excellent’。中国制造业效率提高靠的就是这样的工人。”
中国工人视产品质量为生命的匠心也让人为之动容。“我们去拍唐山的高铁工人,那里有个再普通不过的工种叫做接线员,一列动车5万根线、10万个接头,全部需要接线员手工完成。工作看似很普通,但必须达到100%零差错。接错一根线,整辆列车的行车安全都会受到重大影响。而每一个接线员都有专属的记名签,你的记名签跟你接好的线和这辆列车永久捆绑在一起,什么时候列车报废了,你接好的线才跟你没关系。如果这个列车一直在跑,这根线的质量一直跟你有关系,要一直负责到底。”在刘宝恒眼中,《大国重器》其实讲述了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这当中包含了几代中国工人的贡献:“中国的工业制造是有传承的,没有过去一代代工人的接力,现在这些高精尖的生产工艺也啃不下来。现在的工人很多都有大专以上的文化水平,还不乏拥有高学历、高技术的世界一流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可以说,中国工人成就了中国制造。”
《大国重器》之后,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用客观真实的影像展现了新时代的工人群体。《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建设者》……一大批展现新时代中国工人形象的高分影片涌现出来。这些影视作品,从形式上、叙事角度上、解说风格上,都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和观看习惯;在内容和主题上,不单瞄准了“高精尖”的现代工业,还对传统工匠精神进行了温习和弘扬。刘宝恒表示:“观众爱看,有收视率,这说明工业题材非常有生命力。多年以后,我们通过这些作品回顾这段历史,它是完全真实的,里面蕴含着中国工人的精气神。”
【片海拾遗】
《共和国不会忘记》
(1988年)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工业改革深入到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电影《共和国不会忘记》讲述地处川滇交界的华江钢铁公司生产出现滑坡,总经理田耕临危受命,积极配合中央在华钢实行承包制改革,终于使企业转危为安。本片展现了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
《渴望》
(1990年)
“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因为一部电视剧《渴望》的热播,这句话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为流传。作为一部轰动全国的工人题材电视剧,《渴望》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该剧通过年轻漂亮的女工刘慧芳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剧集一经播出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影响力直至今天。
《大国工匠》
(2015年)
《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一共8集,每集长度41分钟,讲述24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当代中国工匠的人生故事,展示他们的职业绝技: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1/50,还有人的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片中的工匠们背景不同、年龄有别,却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影片从小处着手,传递了“精益求精,谨守匠心”的正能量。
《我在故宫修文物》
(2016年)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叶君、萧寒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纪录片。摄制组进驻中国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进行拍摄,以年轻人的视角探索古老的故宫,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的“复活”技术。作为一部讲述“匠人精神”的纪录片,创作者们摒弃了宏大叙事,平实地记录了一群性情各异的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日常,风格细腻温软且富有人情味。该片受到年轻观众的热烈追捧,片中人物如王津、屈峰等一夜成了“网红工匠”。
相关问答
CCTV镜头 是什么镜头?-ZOL问答您好,我最近买了一台微单相机,现在想要买支新镜头,听说有一种镜头叫做CCTV镜头性价比挺高的,请问CCTV镜头是什么镜头?CCTV镜头好不好?请您介绍一下CCTV镜头...
cctv 摄像头是什么意思? - 懂得cctv摄像头是英文ClosedCircuitTelevision闭路电视摄像头的简称,顾名思义就是电视信号来自与内部,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经常用的监控摄像头了,只是叫法...
央视 镜头 下的鞠婧祎有多真实?央视镜头下的鞠婧祎非常真实,她的颜值和气质都非常出色。在央视的镜头下,鞠婧祎的颜值和五官展现得非常真实,没有滤镜和美颜特效的加持,展现了她最自然的状...
tamron 镜头 是什么牌子?TAMRON腾龙,是世界三大CCTV镜头品牌之一。由世界知名的专业镜头生产厂商,腾龙株式会社设计制造。腾龙株式会社创业于1950年11月1日,是世界知名的专业镜头生产...
央视 镜头 下,没有修图可言,你认为明星们的颜值能否承受住?明星卸了妆大多数还不如路人呢。因为明星坏习惯比普通人多,如抽烟喝酒泡夜店熬夜甚至吸毒等等。所以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律他/她们卸妆后会显得皮肤很暗淡...
fa镜头和 cctv镜头 的区别?CCTV镜头(ClosedCircuitTelevisionCamera)简称摄像机,是将电视机与摄影机的优点结合起来的一种高级影像设备。CCTV镜头是现代安防监控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常...
RNG再登央视新闻,当 镜头 给到MLxg时,被网友调侃:“这是没带身份证吧”,你怎么看?借用网友的一句话形容香锅的状态:那年十八,队内训练,蹲着如喽啰!虽然锅老师显然不是喽啰,但这姿势确实引得大家发笑!在昨天RNG再次荣登了CCTV电视台,当...正是...
中国空间站摄像头什么镜片?作为中国镜片品牌,明月镜片联合央视新闻为神舟十二号载人发射任务提供全程直播的视觉保障,与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时刻。2002年明月镜片进...
央视 镜头 下的女明星,你觉得谁最好看?央视的镜头一直以来都是被称为是照妖镜,而在央视的镜头之下,我们看到的脸都是最真实的模样,能够经得住央视的镜头才是真正的颜值担当。比如在2020年的央视中秋...
《门锁》票房直逼1亿!范丞丞演技被央视点赞,这个男人有多狠?范丞丞这次真的是挺狠的。当前院线热度最高电影,莫过于白百何主演的惊悚片《门锁》。此影片在11月19日上映,短短3天时间内票房破亿,热度飙升且讨论度无数。...